技术性反攻一触即发,可以做好迎接大反攻的准备。技术因素,我们已经阐释的十分充分,主要是基于中期涨势结构、单位成绩咯能的持续收缩、技术极值的出现等等,这些都是酝酿反击的技术关系。
另外还有时间和空间结构的分析预判,从4500点以上震荡回落至当前区域,持续跌落2周以上的时间跨度,基本没有出现持续性的强反攻动作,在满足回踩或打穿涨势周期空间区域处,都增进了涨势回调的反弹预期。
给与积极乐观的判定,但能否持续上行,仍然需要获得更多技术支持,比如短期技术优势的重建,以20日周期量价关系推演,显然还需要1-2周的技术折腾,还不会轻松重构出短多结构,这样就会再面临20日均价线的压制和阻碍。
我们偏于这样的变化,早早就阐释会走出20、60日均价线的收敛态势,直到出现一方的技术性突破并改变其移动关系。从中期涨势无忧的基础之上,的确是展望20日周期跌势改变后的短多预期,但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观察。
还有会影响技术变化的基本情况,则是27日的美联储加息,75BP的确定性高,但也有呼声100BP的情况,但无论如何,经过持续累积加息后,已经带来全球货币对美元的大幅贬值,影响全球金融动荡加剧。
A股市场也受此制约,短期情绪低沉,能否在加息后释放积极态度,也要到周四才能表现显著,这就使得今明两天的走势,仍然充斥着迷离性。纵使我们从技术结构给出了再跌必反攻的大胆判定,但时间和空间关系,依然是难以精确判定。
所以,从技术反攻的思路上布局操作,也要做好风险管控,不必太激进。主要还是通过对总仓位的管理来提升抗风险能力,掌握操作主动权。在投资方向上,我们偏于确定性思考,继续在新能源、智能车、大消费、航天军工、医疗医药等领域,主要是低位优质优势的企业,做自己认为对的投资。
具体到个股的选择和操作上,始终要明白,不和跌势股为伍,不拿垃圾股,不玩题材,不玩概念,不听消息,不要幻想,遵循“周线为主,唯量是问,四个条件,趋势为王,汰弱留强,每日归零”的原则,来审视和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与发展。
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(声明: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,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;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、点评,也不是建议操作,投资者要自行研判,风险自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