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盘还会再深跌吗?

2022-11-26 20:04
指数会在当前条件下持续跌深吗?不会的。我还是给出比较坚定的判断,即便会面临着比较大的考验,或再跌而产生的被动,但都具备这样的逻辑基础。遵从自己认知的部分,作符合自己投资方法及思想理念的预见性分析。
坦言,过去这一周,虽然大盘如期扩大波动空间,但其后的小幅震荡,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隐忧。不安的情分也在下半周的股市表现中有所体现。知道脉冲式演变的必然过程,但仍然是走的十分扭捏,也带来了更多纷争。
这种行情变化,即便看对了指数,很可能也亏损了个股,这实际上不是更好的环境。而看起来一字排开的横向盘势,显得韧性十足,但却积累着突变的技术风险。从某种角度来讲,久盘必变,几无例外。
而对于当前来讲,随着60日周期的自然下行,也已经直接产生对指数的更强压制及助跌效应,这实际上是短期内会面临向下释放风险的诱因,即便向上再脉冲,也难以获取更大的提升空间,反而容易产生拉高不成反手下杀的破坏性走势出现。


从这个角度来讲,倒还不如缩减量能再往下寻求稳定基础,反倒更利于平稳波动,缓冲技术矛盾。不必对抗60日均价线的下行行为,从现有的关系来看,仍然无法预见未来3周内可以轻松实现对60日周期跌势的转变。
如此,也就意味着在未来2-3周内的行情中,依旧会面临60日周期下行制约。这是当前技术结构的客观存在。以我们的分析方法而言,比较好的演变方式,还是低调一些,缩量横向扩底,还可以再下沉一些空间,但不宜增量。
以当前低量现象,逻辑上预判,再跌也会继续缩减量能,使得单位量能持续收缩,而这又将会收敛任何形式再跌的下行空间。从这个角度思考,我们还将维持下跌缩量后反攻会一触即发的技术判定,再将指数拉回当前平盘区域,维持底部扩建的演变态势。
总的来讲,技术层面,的确是无惧回撤,所以不必担忧再跌很深的技术空间。只是盘势运行当前,且人气持续衰退,低迷不改,又生出各种歪理,矛盾突出,加之疫情扩散风险加大,多地管控力度加强,都使得再跌预期增强。
由此来看,很难不考虑要作出再跌的技术防范和准备。但经过上述推演和梳理,让我们明确上行或下行,都无从改变客观技术结构,且从量能和价格演变关系上,继续给出横向筑底的技术判定,无惧震动,甚至往下压低,空间不大,反倒还可以释放风险,缓冲技术矛盾。
但是只要再压低,很容易陷入持续的低量潮低迷氛围,这种局势,会对操作带来不好的状况,人气不高,投资机会减少。这个情况就需要也作出仓位管控,不必激进,这个策略本身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方案,在没有形成中长期技术优势之前,就要管控总量水平,以应对市场波动,掌握操作主动权。
关于基本面情况,我们维持外围扰动减少后边际改善的积极展望,以及内部疫情管控二十条后也带来边际改善的预期。只是初期来看,突然间改变的防控方案,多地出现疫情加剧的风险,且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态度,这带来了新的挑战,使得疫情管控及持续影响显得扑朔迷离。
针对于此,我们之前阐释,随着常态化发展,大家会慢慢接受并认识到疫情发展的总趋势和演变路径,从而逐步降低疫情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力。我们依然维持疫情影响对股市的边际改善预期。但的确是需要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来改变投资者态度,而最好的方式,还是大量长阳的反升动作,是最好的表征和导引。
总的而言,自11月大盘强反攻并推动短多结构确立后,技术上持续夯实和强化已经取得的技术基础,但时至今日,无法向上拓进又面临疫情扩散的冲击,的确是容易产生不良的预期。以身在广州的情况来讲,周末又加强的防控措施,很容易给我们带来下周开局不利的展望。
但即便如此,我们从此次行情发力的基本面情况,到当前客观的技术结构条件,仍然给出无惧动荡,维持底部构建的积极预判。并在此基础之上,积极看待底部低点区域的构建,从影响发展的基本面边际改善的角度思考后续走势和发展路径,同时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和交易安排。
——————
具体到个股的选择和操作上,始终要明白,不和跌势股为伍,不拿垃圾股,不玩题材,不玩概念,不听消息,不要幻想,遵循“周线为主,唯量是问,四个条件,趋势为王,汰弱留强,每日归零”的原则,来审视和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与发展。
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