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盘技术结构具有较好的突围条件,在促成长多技术结构后,维持中期优势形态,且经过2周震荡,已经足以重构短多优势,并协同各周期技术优势关系,促进大盘指数重拾升势。
我们仍然给出这样的发展展望,只是在没有出现强势突围之前,考虑到本身结构性矛盾,且全年可上行空间有限度的技术预判,这会使得盘势发展反而不求快,震荡脉冲,退一进二的方式依然是更合适的表现过程。
这就使得操作上不能指望单边式发展,那么出现过激的表现,反而要主动防范技术回撤。由此而言,慢就是快,徐徐地来胜过快快的行。当然,就短期而言,仍然需要再接再厉,努力向上突破,以寻求更优技术组合。
非技术因素,还是关注焦点,随着美联储加息落地后,25BP的幅度符合预期,这一情况和2周前的预期大有不同,但仍然选择继续加息,这也是权衡和博弈的结果,从美联储主席的发布会来看,仍然给出继续加息的预期,且维持高利率较久的展望。
不过,对于绝对高点来讲,已经不及此前5.5%的高利率水平,且对2024年到2025年,普遍给出比当前利率水平都要低的情况,这意味着今年底或明年初,就存在降息预期。按照这个路径,美元强势不在,隔夜美元也应声而跌,表现和预期一致。
这对全球非美元资产重估带来积极预期,而放眼全球,人民币资产更为坚挺,具有比较强烈的重估预期,且容易吸引外部资金流入,对A股市场会比较有利。从这个角度来思考,再结合技术关系,的确是给A股创造了比较好的突围之机。
综上所述,加息靴子落地,点阵图表明未来加息路径已经接近尾声,有望改善全球非美元资产。A股经过过去2个月以来的震荡调整,也具备较强的回稳寻求突围态势,可以积极看待盘势发展。但对内而言,我们需要预防2022年年报风险,许多业绩滑坡个股出现明显波动,这也是未来几周需要考量的风险隐患。
可以检视手中持仓,显著下滑或预期下行的个股,可以考虑主动避让。同时在投资方向上,关注高分红的投资逻辑,科学技术方向的高热度高人气效应的延续,但仍然应管控总量风险,以应对盘势波动,掌握操作主动权。
具体到个股的选择和操作上,始终要明白,不和跌势股为伍,不拿垃圾股,不玩题材,不玩概念,不听消息,不要幻想,遵循“周线为主,唯量是问,四个条件,趋势为王,汰弱留强,每日归零”的原则,来审视和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与发展。
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(声明: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,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;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、点评,也不是建议操作,投资者要自行研判,风险自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