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照当前大盘技术条件,就微观市场变化,从两个层面来思考,推演分析当前客观技术结构,都能够获取市场会反攻的技术预判。只是就反攻的力度和空间而言,再跌反攻要更优于直接反攻。
直接反攻会使得指数马上就会面临显著的技术压制和阻碍,绝对空间和持续幅度,都不容易过高期待,且还需要预防又类似过去几周的表现行为,一周以内来看,先涨后跌,终了还是震荡盘弱。
这个层面的演变关系不难理解,比如,以当前40日和60日周期均价线移动关系,未来2周内都不容易向上反攻而实现下行趋势的改变,这样就会自然产生反升空间会受到40日和60日均价线的阻挡。
理性而言,我们就会考虑40日均价线及其上方,都会是短期直接反攻的绝对空间和持续幅度,尤其是60日均价线扣减位置高,且下行趋势时间长,都意味着超预期空间也不易指望必然挑战60日均价线或更高幅度。
仅仅是K线结构观察,已是如此。其实,在周K线上看,会更突出,以及在更长周期上,均能够反映出这样的条件。但若往下跌出一些空间,再跌反攻则就能够创造更大空间及反升幅度。
再跌反攻,其同样的压力和阻碍位置,依旧是上述分析的结构态势,只是绝对空间是跌出来的。只是对于这个过程来讲,会否担心或惧怕会跌跌不休,且持续盘跌,不仅不反攻,还跌的稀巴烂呢。
坦言,不必惧怕。主要在于就当下技术关系,再跌一方面会把指数跌落到去年11月初的第一周长阳K线里头,这个位置,我们可以大胆确判,必然诱发技术反攻,甚至反转而上行;另外一方面则是日、周K线都会出现技术极值,反攻也会一触即发。
只是一旦如此,当然会引发市场极为低迷现象,甚至极为悲观情况。但恰恰不要担忧恐惧,反而要敢于马进,具有极强的反攻和反转条件,其空间和幅度都会更大,往往可以创造更大的投资利润。
从这个角度思考,我们作出会反攻的技术预判。这个判定一方面是上述技术推演而得出的发展逻辑,另外一方面,较大的支持,还有过去几天持续的量能大幅收缩,这在过去较长时间的统计研究里,都凸显出极大的阶段性底部量能关系。
以当前市场总容量来看,再跌缩减更低量且持续如此低量的概率降低,由此也使得再跌缩量会出现任何增量形式的反攻动作。这也都支持我们作出上述大胆预判。当然,一切都要等待市场验证,可以静观其变。
综上所述,对于接下来的技术演变,我们认为反攻一触即发,但再跌反攻会比直接反攻更利于操作,可以获得更大的反升空间和幅度。这也反映出,机会是跌出来的,而且跌的越深,涨的越大,恰恰不要惧怕再跌,或持续走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