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周期优势共振
大盘按照预期向上拓进,且增量进攻,一举促成多周期优势共振,这容易形成合力效应,往往具备推动短期阶段性行情的快速扩张和发展。可以积极一些看待,并跟随趋势,把握投资交易。关于技术层面,我们反复阐释,今日来看,20日周期的短多优势持续强化,并推动指数震荡趋上,发展势头积极且稳健良好。在这一关系没有改变之前,都应保有多头思维。中期技术优势也渐趋形成,40和60日中期逐步改变移动扣减关系,任何形式的向上拓进,都具备扣低走高而上行的技术条件。这无疑给长期技术优势发挥带来积极可为的技术基础。如此展开来看,长多关系得以延续和拓展,满足我们早前的技术发展态势。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震荡拉锯,重整旗鼓,各周期技术优势得以重建,并具备合力共振的发展效应。通过均价线或K线组合的分析研究,不难确立价格体系的优势显著。无独有偶,量能方面的优势,也在近期缓慢增量中持续强化,且周五的放量进一步强化了阶段性量潮扩增的趋势性涨势关系。由此来看,量增价涨的行情跃然眼前。而且还得到技术指标同步上行的支持。比如20KD和MACD指标都进入积极扩张期,分别在50以上和0轴上方,构成对涨势行情的协力助推作用。继续看高指数,有望在此基础之上,持续向上拓进发展。只是,大盘指数会否持续向上走单边或者大幅度飙升,我们持以保守态度。主要关键在于周、月K线结构的技术矛盾,依旧是处于典型的三不结构状态。这无疑并非是合适的持续的单边的涨势关系,那么就会由此而引发大盘出现技术动荡。而且本身在我们的分析体系和框架里头,就是“长线主导短线”,“短期服从长期”的技术规则,日K线优势很难不会受到抑制。一旦过激飙升,我们以为,还是要激流勇退,主动预防拉高不成反手压回的走势出现。犹如去年9月份急速拉起后,10月开局就往下回落发展。所以,还是循序渐进,缓慢推进,会更利于行情的发展和演绎。非技术外的有利局面,我们此前阐释,内外兼具。外部观察,主要在于关税加征幅度在预期中,且对经济总体影响不大,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和预期,都满足预判。而且,中东局势和俄乌战事渐次缓和,有望带来短暂的和平期。当然,这些并非是关键之处。我们早早说明,自去年9月以来的股市行情,主要在政策驱动,这也是当前阶段市场关键推动力。春节过后,日日新政,不断累积政策预期,这都给即将到来的2会蓄积政策能量。依照时间关系,一周后就会迎来2会时间。从政策展望,以及客观经济局面,都会带来比较强烈的政策施力预期。这种预期存在就行,由此会和技术关系,相互辅助而推动行情正向发展。总之,技术的,非技术的,都有着积极的发展关系。可以积极寻求参与机会,无惧于市场波动,可以重视个股,无惧于动荡。尤其是在2会前及大会期间,大概率都可以乐观看待市场的稳健发展,即便无力推升,也可以平稳波动。投资方向,我们仍然考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,新经济已然成为未来经济增长引擎,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球争夺的制高点,人工智能无法绕开,且全球都在扩大投资,这定然会是长期的投资路径。且节后行情,主线逻辑也是在deepseek出圈后,引起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资产的重估带来的增量资金驱动,机器人扭秧歌和各种智能体的全球领先性,都带来了行业性发展动力。特别是AI应用端的开拓,会推动多行业的发展预期,这都会持续推动AI科技大浪潮。聚焦科技,集中精力攻AI领域的投资方向。只是,随着个股激烈的热度追捧,一定会出现阶段性剧烈动荡的过程,也要避免盲目的过激的高位追涨,还是要适度管控,以个人可承受风险匹配合适的仓位水平,并通过仓位增减来应对市场波动,以掌握操作主动权。具体到个股的选择和操作上,始终要明白,不和跌势股为伍,不拿垃圾股,不玩题材,不玩概念,不听消息,不要幻想,遵循“周线为主,唯量是问,四个条件,趋势为王,汰弱留强,每日归零”的原则,来审视和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与发展。
首页